《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09-03浏览次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审计学

授课对象:会计学专业大四年级

教学章节:销售与收款循环——应收账款函证

使用教材:《审计学》,秦荣生、卢春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高阶课程,是培养未来注册会计师的主战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需要满足专业胜任能力并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审计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将紧紧围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核心的审计职业价值观,挖掘相关的德育元素,明确注册会计师在确保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专业责任感,激发学生家国情怀。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重塑课程内容,利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程通过“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的引入,结合SPOC教学形式,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的教师教学价值逻辑和“知识理解——深度学习”的学生自适应学习逻辑,强化学生对应收账款函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核心的审计职业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的引入及学科前沿区块链审计技术的扩展,理解函证的定义、函证的范围对象、函证过程控制以及异常项目的处理,提高学生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情境模拟应收账款函证案例,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通过导入“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应收账款函证的对象和范围,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论和两点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通过学习应收账款函证过程的控制,引导学生理解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防微杜渐,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学习函证异常项目的处理,引导学生时刻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通过迁移函证不回函的处理方式及审计前沿拓展,引导学生弘扬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应收账款函证的对象和范围;应收账款函证过程控制异常项目处理;

(二)教学难点应收账款函证异常项目的处理。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逻辑

线上预习学习任务——结合预习任务,案例导入,触发思考——根据预习反馈,调整基础理论介绍——预设情境,关注课程函证重难点——结合审计工作,演练实务函证——课堂小结与测试——课后思考作业

(二)教学过程

1.线上自学

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银广夏财务舞弊案例资料,了解银广夏审计失败的前因后果,并下达预习作业;另外学习通线上推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2 号——函证》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教材预习函证的概念

2.案例导入(5分钟)

结合课前线上学习案例,应收账款函证的角度探讨银广夏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中,对银广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中天勤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重大审计过失行为中天勤的注册会计师没有运用有效的函证手段验证天津子公司向德国所谓的高出口额,未发现银广夏的造假骗局。其中,中天勤应收账款函证不当操作的具体程序如下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讨论思考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在对银广夏公司进行应收账款函证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思政融入点】分享银广夏审计失败”案例,不仅导入课程知识点,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通过分析案例中应收账款函证漏洞,让学生认识到“函证程序”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引导学生在执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执业准则,树立遵纪守法的价值取向

3.基础理论介绍(5分钟)

问题1:什么是函证?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 号——函证》指南介绍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问题2:函证主要方式有哪些?肯定式函证与否定式函证的区别?

4.情境模拟:小明实施应收账款函证(约25分钟)

【思政融入点】结合情景,介绍当前审计工作主要运用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和抽样审计方式,紧密联系实务工作,与时俱进,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1)主题讨论一:函证的范围及对象(教学重点)

【思政融入点】利用学习通主题讨论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审计人员确定样本范围及选定客户的思路,在讨论结束后利用词云工具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在样本选择上,除了要考虑选择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也要考虑公司的重点客户是否能代表被审单位应收账款的总体特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论与两点论的方法论,看待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2)函证实务练习:

教师向学生发放空白应收账款函证模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根据情景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练习。完成任务后,请同学上台进行分享展示。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思政融入点】教师根据现场情况总结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强调在填写询证函中需要仔细谨慎,按照审计准则来进行审计,培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3)主题讨论二:函证方式的选择及过程控制

【思政融入点】在审计证据链中,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更具说服力,也正是函证程序重要性的体现。外部证据是指直接来自第三方的证据,而在小明执业过程中请被审单位的小美参与工作,那么无形中就将外部证据的证明力削弱,从而使函证程序失效。通过设置陷阱,引导学生在执业过程中要防微杜渐,传承工匠精神,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4)主题讨论三:异常事项的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思政融入点】确定 300万是否到账,因为涉及第三方,所以,还需要去银行核实。对于未收回的函证,可以先了解未回函的原因,再进行二次发函。在分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在执业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提高思辨能力,收集充分恰当的证据。

5.前沿扩展(5分钟)

2023年5月23日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党中央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凸显出了对审计监督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审计工作在分配社会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审计监督有效发挥作用恰恰离不开审计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坚守。另外,数智中国的背景也让越来越多审计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区块链函证平台也就此发展。

以币码E函证平台为例,相比于传统函证,币码E函证利用电子函证,不仅减少了邮寄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大大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6.课堂小结(5分钟)

课后练习:下列对询证函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 )

A、在粘封询证函时进行统一编号

B、寄发询证函,并将重要的询证函复制给被审计单位进行催收

C、有10封询证函直接交给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员,由其到被询证单位盖章后取回

D、有10封询证函要求被询证单位传真至被审计单位,并将原件盖章后寄至会计师事务所

7.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效果

(一)资源建设丰富

课程团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主线,以“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为核心,将《审计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于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具体思政元素融入如下

(二)课程思政育人

最近一学期学习问卷调查中,评价问卷发放人数144人,完成问卷人数136人,占比94.45%,总评教得分97.83。学生对授课方法的满意度和思政教学的满意度较高,学生表示除了提升专业知识,也从课堂上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前排就座率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初具自适应学习模式。

(三)教师素养提升

对教师来说,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育人理念、方法和能力的锤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多地需要教师在教过程中给予示范,给学生更强的身份认同感,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新路。

七、教学反思

教学团队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课程思政元素敏感性,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全面梳理课程专业知识框架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构建更为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教师育人素养提升

审计学课程思政不应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论证、乏味而冗长的议论,更多地需要依靠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垂范,给学生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素养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增强学生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平衡

课程思政教育要达到育人效果,需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存在较大差异,00后学生对身边热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的判断见解。审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团队面临着课程思政与传统授课时间是否平衡的困扰。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促进师生交流,有效解决上述困扰。然而,进行混合式教学,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平衡思政内容和知识内容,处理好理论讲授的计划性与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