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国有资产管理学
授课教师:林愫
授课对象:资产评估专业大三年级
教学章节:第二章 公共部门经济运行与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公共企业运营
使用教材:《国有资产管理》(第四版).刘玉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本章节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多层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了有机融合与递进升华。
导入部分通过案例-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公共事业部门与国企等在发展国家经济、支撑社会运转、守护民众生活方面付诸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引导学生感受电网类公共企业在涉及自然垄断的经济效益之外,同时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并引出本节课的新理论。
理论教授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属性、分类。而后结合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首先进行“公地的悲剧”的经典理论启发,而后进行思维发散讨论,运用学习通发布随堂讨论,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身边的“公地悲剧”现象的解决要点。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随后进行启发-总结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公地的悲剧”关联方行动奏效后产生的社会效益,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提升大家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以及相关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最后的小结部分,串联已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强调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公共企业可以较好发挥作用的方面:克服自然垄断,提供特定的公共物品,实行公共定价和政府管制。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公共经济、理解公共经济运行规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知识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竞争失灵与公共物品等市场失灵表现的内涵;
2.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物品的特点,熟悉其分类;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公地的悲剧”理论以及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领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核心价值观;
2.引导学生了解公共部门与国企等在守护国民生活方面付诸的努力,更深刻地认识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对公共物品特点与分类的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
(二)引导学生感受国企、公共企业在涉及自然垄断的经济效益之外,同时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并结合课本相关理论融合授课。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公地的悲剧”理论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
五、教学过程
第二章 公共部门经济运行与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公共企业运营
一、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复习
(一)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竞争失灵)
现实中,垄断与不完全竞争是常见状态,其中,与公共企业运营较为相关的就是自然垄断。何为自然垄断?例如国家电网在2019年至2023年连续五年的投资都达到了千亿元级别,可见有些投资项目成本巨大,若在某个区域内由多方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高成本与高投入的竞争,反而不利于全社会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图2-1 国家电网2019年-2023年投资额
通过具体的分析与示范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垄断:也称为天然垄断,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的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的成本低,从而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得出结论:如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与基础设施服务,都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导入: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思想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公共事业部门与国企等在发展国家经济、支撑社会运转、守护民众生活方面付诸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
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电网类公共企业在涉及自然垄断的经济效益之外,同时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并引出本节课的新理论。
视频案例:南方电网与“日不落”之都
在南方电网广州带电作业基地,紧急集合对工作人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遇到居民区用电相关问题,就必须马上处理。一些年轻同志一毕业就到广州供电局,也会被分配到带电作业队。带电作业的通俗解释,就是在不拉闸停电的情况下,电力工人在高压设备上完成测试、检修等一系列工作。普通家用电是二百二十伏,但操作手需直接触碰一万伏的带电体,不小心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广州是目前电网负荷最高的中国省会城市,城里有大量居民区和商铺,郊区又有众多工业企业,用电需求极其复杂,广州电网用电负荷频频达到1200万千瓦,甚至超过日本东京。2012年7月底,印度的一场电力事故造成了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大面积停电,印度一半家庭陷入黑暗。大停电带来了一些灾难性后果,大量的火车停运,交通堵塞,证券交易所停止营运,医院、机场关闭,也造成了一些街头的抗议。广州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中国的轻纺、制药、电子等主产业都在广州,一旦大停电,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南方电网重新思考自己和百姓的关系,并开始了一项新工作服务对标。
一年中给用户造成多少次停电,是国际上衡量电力企业服务的通用标准,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六十分钟,就能称得上是国际先进水平,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电力公司,年停电时间已经可以控制到十几分钟的水平了。可2007年南方电网年平均停电时间还在七小时以上,为了减少停电,带电作业成了南网的硬性服务标准,一旦能够具备条件,就采用带电作业,令客户感觉不到停电,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客户的停电影响。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目前活跃着六十多名带电作业队员,他们已经进行了上万次的带电作业。2022年后,广州年平均停电时间全面进入30分钟以内,已经比十五年前减少了二十小时以上,这座具备明灯常亮条件的都市,成为了“日不落”之都。但是,广州电网用在带电作业方面一年的投资就超过了4000万元,带电作业的投资非常大,而且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控制作业风险和人身风险,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不一定值得,即使是这样,相关企业依然在坚定地承担责任。虽然中国百姓平均每年还要经历大约6小时的停电,但带电作业已经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全面推行。国企只有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才能赢得百姓更多的尊重。
板书设计
(承上启下):
通过视频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用电为何如此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需求,而是全社会的公共需求。此前讲的自然垄断,已经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令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事儿交由国企、央企乃至公共企业来做才有利于全社会的效益,而接下来的课程将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引出公共企业对公共需求的承担,即第二个市场失灵的表现——公共物品。
★理论教授与逻辑阐释
(二)公共物品
1.通过苹果与灯塔的举例分析,讲授2个相关特征内涵
甲买走一些苹果,乙能选购的就少了。 →竞争性
甲买走的苹果,是私人独占的,排斥了乙的享用。 →排他性
A船享受灯塔指引,B船看到的灯塔并不会变暗。→非竞争性
A船享受灯塔指引,并不能排斥B船受灯塔指引。→非排他性
理论小结:
(1)非竞争性: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某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2)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某项特定的物品被提供出来,便不太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也就是不可独占。
根据特性为学生总结分类:
特性与分类 |
排他性 |
非排他性 |
竞争性 |
私人物品 (如:苹果、衣服) |
准公共物品 (如:公共滩涂的贝类) |
非竞争性 |
准公共物品 (如:有线电视、付费公园) |
纯公共物品 (如:国防、无线广播) |
2.通过公共物品“免费搭车”现象引出政府作用
私人物品:消费者通过购买而获得,有市场价格,生产者提供这类物品可以获利。
公共物品:有“灯塔效应“与“免费搭车”现象,不购买也可消费,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提供这种物品无利可图 。
因此推出结论:公共物品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或个人提供,需要政府组织生产和提供。
★问题-讨论式教学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1.经典理论启发:“公地的悲剧”
1968年,英国学者哈丁(Har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
2.思维发散讨论:身边的“公地悲剧”现象
小黄车乱停放问题:过度投放、“任性”停放、野蛮占道、故障车堆积等。
提问——分组讨论——学习通提交讨论结果:小黄车免费的停放公地背后,从不同的相关者方面考虑,可做些什么?
★启发-总结教学
思想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涉及“公共”问题的关联方行动奏效时体现出的“美好”:
公共部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运营方——规范管理、保障公共秩序
民众——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课堂小结
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公共企业可以较好发挥作用的方面:克服自然垄断,提供特定的公共物品,实行公共定价和政府管制。
六、教学效果
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公共部门在守护国民生活方面肩负的责任,认识了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围绕公共物品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地思考“公地的悲剧”及其相关社会现象,学生较好地提升了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
学生在课内作业的分享中能较好的表达对相关知识的感悟,并且运用于报告呈现,得到了“听进并听懂”了的反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较好,并获得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的立项。
七、教学反思
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有机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充分地加深学生对国有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与自豪感,不断提升相关社会主任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但部分课程内容较难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拓展,一些纯理论的教授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提升。此后可多利用真实、生动的案例讲解相关知识,及时总结归纳,并通过课前复习、课中提问和课后考核等环节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运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的实践过程继续评价教学成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是对教学难点与挑战是否顺利突破的最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