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专题》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03-15浏览次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自贸区专题》

授课教师:戴斯玮

授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0年级

教学章节:第三章第三节 “双循环”与自贸区的融合发展

使用教材:《自贸区与负面清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教学课时:32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坚持“守正固本,智慧创新”原则,本着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教学真实问题为逻辑起点,以系统创新为根本原则,以混合设计为基本思路,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以“两性一度”为核心标准,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平台,使各教学要素协调统一,探索形成了重塑一融合”的教学创新路径 1)





1 “三重塑一融合”课程建设路径关系图





 引入“政治认同”“探索创新”“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方案(图2),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养成有机融合。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选取中国企业对外经济合作的案例,设计课程项目,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形成“追求贸易公平原则,服务外贸发展决心,担当中国之崛起使命”的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设计有效融合。

 2 自贸区专题课程思政方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自贸区课件和案例,学生能掌握FTZ和FTA的概念、异同点和自贸区战略提出的背景;了解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情况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自贸区的实践效果,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达到国贸专业培养计划中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到福建自贸区实地调研,引导学生认同中国新发展理念,成长为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难点

    1.“双循环”如何进行;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破解

    1.运用线上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双循环”的概念;

    2.运用项目式和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分小组讨论,老师引导的翻转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3.运用归纳总结教学法介绍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生成问题转化成教学重点环节)

本课次进行课前调研,生成问题,从而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3 调研生成问题转化成教学重点内容示意图

(二)线上学习内容巩固(学生问答环节)

(课前在超星平台阅读)

    在超星平台提问,让大家用关键词来说明对“双循环”的理解。


4 教学内容重点——“双循环”的概念

(三)PBL(项目式教学法)解决重点问题

 1.根据生成问题,制定教学项目,分小组完成

  发布调研内容,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制定项目方案。


图5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

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华为芯片事件,制定项目方案。课前线上完成华为有关案例的阅读,课堂分小组完成案例分析,每小组进行互评,老师点评:没有等出来的未来,只有闯出来的明天。

6 分组讨论要求

    2.从案例分析导出“双循环”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7 双循环”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3.主题讨论:两架飞机的全球产业链带来些启示?

提供两张民用客机供应链图片,分组开展主题讨论,然后让四个小组接力完成讨论结果。

8 主题讨论要求

(四)课堂小测与总结

    1.根据重点内容设置3个题目,超星发布抢答


 2.总结(板书结合课件)

1)学生对“双循环”的了解不多,内容相对较难;

2)“课程思政”元素有待进一步挖掘;

六、教学效果

通过该章节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适时引入新闻情境、导入经济数据和案例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普遍养成了关注时政的好习惯,在查询资料进行课堂展示中也熟悉了经济数据的查询途径,提高了对国家新政关注的敏锐度。对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诚信的人文素养,细节决定成败的科学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的职业能力起到了保进作用。课程思元素融入到信用证的知识点中,不但极大地扩充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教学能力。课程思政不是方法,是教学的“加法”,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愿与学生同进步,共成长,不忘初心,教书育人

(一)专业自信心明显增强

    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的自信心有所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图 7),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敬业精神、教学内容满意度达 100%。88%的学生认为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对专业认可度达 81%,从事本专业意愿较强。目标达成度为 0.935,学生评教成绩达 97 分。


9自贸区专题课程学生认可度调查

(二)校内覆盖面广、课程评价高

    自贸区专题在线课程已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解决了疫情期间自贸区专题课程教学的难题。该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每年有近200名学生受益于该教学成果,共计4000余人选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工作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学生网上评教结果优秀。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各项指数均在96分以上,排名全校前三;督导听课平均分为93.5分,位列学校排名前列,2020年团队被评为混合式教学优秀团队,课程案例多次被学校作为典范宣传。

10 近三年学生网上评教结果

(三)同行认可度高,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自贸区专题教学团队所属的经管学院,长期以来以立德树人为本,在课程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成效。自贸区专题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先后取得到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1 项、省级二等奖 1 项。自贸区专题教学团队成员也多次荣获各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校级一等奖 1 项,中国贸促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教学质量得到同行专家一致认可。

    (四)依托本课程建设成果,带动本学科课程群建设

2018年该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精品项目;2019 年,经管学院获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单位、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单位,该课程获批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主持或参与的福建自贸区专题、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获批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带动效应明显。

七、教学反思

自贸区专题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特色鲜明,利用数字技术实施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重塑一融合”的创新教学方案;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了课程任务的挑战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挖掘了课程深度的高阶性;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重新整合了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一)提升专业教师德育能力

专业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过渡之间显得生硬晦涩。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及形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发挥自身创造性,积极争取教改项目来支撑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使报关知识技能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打造协同育人教学团队

邀请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等方式,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诚实守信、人文素养等要素,合理安排课程整体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构造课团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教学团队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全面参与的主体。

(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专业课程融思政的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尝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探究在教学环节中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融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问题引领、自主参与、多维互动、科学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四)构建德育合理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标准中的“德育”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适当的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互为补充,尽量采取量化考核,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