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教育帮扶促振兴高级英语视听说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03-14浏览次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高级英语视听说

授课教师:杨舒涵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大二年级

教学章节:“山海协作”教育帮扶促振兴高级英语视听说虚拟仿真实验

使用教材:《视听说教程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使用实验:山海协作”教育帮扶促振兴高级英语视听说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网址:https://sdg.fzfu.owvlab.net/

教学课时:4课时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本实验案例适应于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将虚拟仿真实验嵌入英语视听说课程,使英语专业学生能够使用外语流利阐述中国元素、叙说中国故事为目标。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在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和交互操作,让学生了解闽宁山海协作历程的艰辛,深刻认识和体验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喜悦,真正体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教育强国的意义和价值;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中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三、教学目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外语类课程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此背景下更是担任着传递中国声音的新角色。如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外语人才成为外语类课程的新使命。

纽约国际手机登录《“山海协作”教育帮扶促振兴高级英语视听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依托于英语专业类课程《高级英语视听说》而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本实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国扶贫攻坚特别是教育扶贫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3.理解“闽宁协作”模式下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帮扶的相关政策;

    4.掌握与“闽宁协作”模式相关的中国元素及故事的英文口语及书面表达法;

    5.了解新闻直播模式并能够使用专业新闻语言进行带有中国元素的新闻报道;

    6.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视听说能力之提升

        英语视听说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但事实是学生于日常生活以及传统式课堂中除却视频,难以接触到直观英文环境,而大部分的视频也存在缺少互动性的问题。该项目能够有效解决因语言环境匮乏为英语视听说课程带来的困难。

    (二)教学难点——课程思政之落实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以隐性的方式融入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在知识、思想和技能上的功能,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模块设计

为达成案例教学目标,本实验设置4个模块4个场景的实验内容:

模块一:“远方来客”,内含福州市扶贫办办公室场景,通过接待外国记者来访的形式实现剧情导入;

模块二:“定向招录”,内含“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宁夏摊位”场景,了解“闽宁协作”模式中“定向招录”相关政策。

模块三:“定向资助”,内含包括宁夏居民新老住宅内景等在内的3个场景,了解“闽宁协作”模式中“定向资助”相关政策锻炼学生使用外语传递中国故事之能力。

模块四:“定向就业”,内含宁夏招聘会现场场景,进一步锻炼学生于英语对话中正确表述中国元素的能力,了解“闽宁协作”模式中“定向就业”相关政策。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实验共4学时,实验教学过程通过配合原创 3P 多维互动创新教学法,从横纵双维度完成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Pre-assessment 前测(即课前准备阶段)

A.准备本课程学情调查表:了解学生前序学习情况。

B.提供课程学习任务清单:提供课程流程以及虚拟仿真实验任务清单。

C.明确说明课程考核方式:明确标准,实验学习,后台跟踪,学习结果测验。

   2.Participation 参与(即课堂内化阶段)

A.学生自主虚拟仿真实验学习:基于前测之准备,学生于课堂自己自主虚拟仿真实验学习,完成已设任务,增强个人对知识的理解。

B.教师课堂辅助及提点:在虚拟仿真实验过程中,教师从旁进行学习辅助及提点,使学生更清晰操作步骤,增强虚拟仿真实验效果。

   3.Post-assessment 后测(即课后巩固阶段)

A.互动研讨,小组汇报: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分享实验个人心得,并以小组为单位对“闽宁协作”模式下教育帮扶三大模块(定向招录,定向资助,定向就业)进行总结语探究,思维导图制作,完成后进行班级展示汇报。

B.生生互评: 汇报完成后,教师通过提出实验及小组汇报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交流,并进行课堂生生互评,然后以实验系统为依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再次进行在线实验操作,发现不足并引出新问题,在实验系统上验证改进的效果,提交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如下图所示。

 

  图1 实验教学过程流程图

课前自主学习(0.5h)

学生在实验前领取学习清单,根据清单通过教材、慕课、微课等资源自主学习掌握。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供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目的、要探究的问题、基本原理、实验方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先进行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

课上研讨交流(1h)

根据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结果,教师归纳总结与政策知识点相关性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线下研究交流,比较各自的理解,加深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同时通过线下课堂英语互动问答,令学生初步体验对“中国元素”的英文口语翻译。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实验。

应用尝试与评价(1h)

按确定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线上虚拟仿真实验。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所有的实验进行无约束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在线给出测试结果及其定量评价结果。

实验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最终新闻报道信息准确且翻译合理,获得各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实验成功,对此老师可以在“后测”环节中提出一定的与应用有关的后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二是最终新闻报道信息不够准确且翻译欠佳,由此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

实验探究改进(1h)

针对前面实验尝试暴露的问题或者由实验尝试引发的深度问题,结合实验目的以及要探究的问题要求,进行全自主的探究性实验。

比如:结合理论学习结果,比较不同“中国特色”的英文翻译,并结合实验进行再探究。

上面(3)(4)两项程序是可以反复重复进行的,即学生可以随时对新翻译进行测验,检验翻译合理程度。

此外,虚拟仿真实验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如果课上时间不足,依靠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学生可在课下自主选择时间、地点登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入探究学习模式进行虚拟实验操作。探究学习任何中间结果可以暂存,此时不会产生实验操作成绩,学生可在不同的时段多次重复实验操作,直至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提交正式的试验报告。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挥。

提交实验心得报告(0.5h)

当学生认为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完成了相关实验内容后,可将实验中新闻报道的完整文稿整理出来,在线撰写实验心得报告,提交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平台保存。

撰写实验报告时,系统提供word版心得报告模板,供学生在线填写,学生需将最终新闻报道英语文稿以及心得体会等内容填入,再将填好的实验报告上传提交至平台。

    六、教学效果

此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能够对参加实验学生的英语视听说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并能够随时进行相关指导,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实验步骤以及最终成绩形成都具备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客观公正。该实验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能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各项技能的模拟表现与反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实验提供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截止至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该实验已投入使用5个学期,累积使用人次1688人。通过于实验故事情节,成功于《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中融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思想,并锻炼学生对于“中国故事”的翻译及英文阐述能力,我校学生多次在本专业视听说相关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如潘慧萍同学获2022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卢宣颖同学获202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等。同时授课教师于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定中获得了93分的督导评价分,及95.5的学生评价分。

    七、教学反思

    (一)现存问题

该案例实验投入使用至今仍存在着部分教学及使用问题:

    1.实验建模精细程度有待提高:虚拟仿真实验讲求对于真实环境的3D还原,该实验仍然存在着人物及场景建模较为粗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于真实情景的代入感;

    2.实验评价体系准确度有待提升:实验虽采用了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但是对于实验内学生口语回答的评价标准较为固定,但对于“中国元素”的翻译往往存在着多样性,无所谓的“标准答案”,建议在后期教学设计中,将教师打分结合实验内置打分系统打分,以给予学生更客观的评价分数。

    (二)持续改进措施

    1.课程持续建设

 

日期

描述

第一年

通过大规模适用,全面检视课程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实验建模

第二年

与技术人员、英语专业专家进行技术调整与更新

第三年

对实验中的情节、题目等进行具体化改革,使得实验过程与结果更加丰富

第四年

与英语视听说省级在线课程建设、在线教学改革等融合,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第五年

提炼形成一个科学、稳定、成熟的英语视听说应用给模型

 

    2.面向高校、社会的教学推广应用计划

日期

推广高校数

应用人数

推广行业数

应用人数

第一年

2

2000

1

3000

第二年

5

8000

2

5000

第三年

8

12000

3

9000

第四年

12

16000

4

12000

第五年

18

24000

7

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