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土木工程类,0810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福州,面向福建,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较好基础理论、较宽厚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信息素养,能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实践,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2.能够跟踪并适应现代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现代工具进行土木工程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咨询、投资和开发等工作;
3.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够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4.熟悉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的实践能力,胜任研发、试验、技术综合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管理骨干;
5.熟知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二、毕业要求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政治定力与品德养成:能够长期保持战略定力和前进动力,真正自觉地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能够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
1.1政治定力:能够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能够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相关思想和理论,以真理武装头脑、指引理想、坚定信仰,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1.2品德养成:能够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品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2.工程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将复杂工程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加以描述,能够推演复杂工程问题的数学或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分析,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1表述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表述土木工程的复杂问题;
2.2建模能力:能够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建立力学、数学模型;
2.3推演能力:能够运用工程知识推演和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并能够进行求解;
2.4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综合。
3.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并运用图纸、图表和文字等准确表述;能够综合运用文献、规范、标准或图集等进行技术分析并获得有效的结论。
3.1工程识别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进行识别;
3.2工程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知识和原理,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进行有效表达;
3.3工程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结合文献、规范、标准和图集等资料,分析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运用专业术语完整表述土木工程设计或施工方案,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能体现创新意识,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1设计方案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基本设计工具,表达设计方案;
4.2单体结构设计能力:能够设计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单体结构;
4.3结构系统设计能力:能够设计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结构系统,并合理制定施工方案、编制工程概预算、建立安全质量保障体系;
4.4设计方案评价能力:能够考虑经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
4.5设计方案创新能力:能够在设计方案中具有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创新意识。
5.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用于实践。
5.1实验设计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综合性实验;
5.2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测试与检测,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收集和处理;
5.3实验分析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解释,得出有效结论并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土木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正确预测与模拟复杂工程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理解其局限性。
6.1工具选择能力:能够合理选择土木工程相关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勘测、检测和数值分析工作,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6.2工具使用能力:能够开发或使用满足需求的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及优化,并分析其局限性。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标准,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7.1工程的合理性评价能力: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和法律法规等, 评价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7.2工程的社会性评价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的影响;
7.3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能够理解土木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对公众健康、公众安全、社会、文化及法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正确理解和评价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方案等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注重节能环保与节能减排。
8.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认知:能够知晓和理解土木工程及其相关行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
8.2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力:能够正确评价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注重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
9.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土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履行责任。
9.1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2职业道德与专业修养:理解土木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行为规范,在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 道德和操守。
10.个人与团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中,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1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和团队成员角色,具备合作意识,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
10.2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负责人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11.沟通:能够就复杂土木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1工程沟通能力:能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复杂土木工程问题,并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11.2国际视野素养:了解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并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
12.项目管理:在复杂土木工程实践中,能够理解和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1项目管理认知能力:在复杂土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2项目管理决策能力: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在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等环节。
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1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3.2终身学习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能够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以“●”在相应部位标识)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目标5 |
|
毕业要求1 |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
毕业要求13 |
|
|
|
|
● |
|
(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
(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课程类别 |
课程模块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通识课程 |
通识必修 |
思政类 |
H |
|
|
|
|
|
M |
|
H |
语言类 |
H |
|
M |
|
|
|
|
|
H |
军体类 |
M |
|
|
|
|
|
H |
|
M |
信息技术类 |
|
|
|
M |
|
H |
M |
|
|
创新创业类 |
M |
|
|
H |
|
|
|
|
M |
职业发展类 |
|
|
|
|
|
|
M |
M |
H |
心理健康教育类 |
H |
|
M |
|
|
|
|
|
M |
劳动教育 |
M |
|
|
H |
|
|
|
|
H |
通识选修 |
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 |
|
H |
M |
|
|
M |
|
|
|
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 |
H |
|
M |
|
|
|
|
|
M |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
H |
|
|
|
|
|
M |
|
M |
卫生健康与生态文明 |
H |
|
|
|
|
|
M |
|
M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高等数学A(上) |
|
H |
M |
|
|
M |
|
|
|
高等数学A(下) |
|
H |
M |
|
|
M |
|
|
|
线性代数A |
|
H |
M |
|
|
M |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
H |
M |
|
|
M |
|
|
|
土木工程概论 |
M |
H |
|
|
|
|
|
|
M |
工程制图 |
|
H |
H |
|
|
|
M |
|
|
建筑材料 |
|
H |
H |
M |
M |
|
|
|
|
理论力学 |
|
H |
|
M |
M |
|
|
|
|
大学物理 |
|
|
H |
M |
M |
|
|
|
|
工程地质 |
|
|
H |
|
|
|
M |
M |
|
工程化学 |
|
|
H |
M |
M |
|
|
|
|
材料力学 |
|
H |
|
M |
M |
|
|
|
|
土力学 |
|
H |
|
M |
M |
|
|
|
|
结构力学(上) |
|
H |
|
M |
M |
|
|
|
|
结构力学(下) |
|
H |
|
M |
M |
|
|
|
|
环境保护概论 |
M |
|
|
M |
|
|
|
H |
|
人工智能导论 |
M |
|
|
M |
|
H |
|
|
|
专业核心课程 |
工程测量 |
|
H |
M |
|
|
H |
|
|
|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
|
M |
|
|
M |
H |
|
|
|
土木工程试验 |
|
M |
M |
|
H |
|
|
|
|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
|
H |
|
M |
M |
|
|
|
|
流体力学 |
|
H |
|
M |
M |
|
|
|
|
钢结构基本原理 |
|
H |
|
M |
M |
|
|
|
|
建设法规 |
M |
H |
|
M |
|
|
|
|
H |
专业方向课 |
房屋建筑学基础 |
|
M |
H |
|
|
|
|
M |
|
建筑基础工程 |
|
M |
H |
|
|
|
M |
|
|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
|
H |
M |
|
|
M |
|
|
|
混凝土结构设计 |
|
M |
M |
H |
|
|
|
|
|
建筑工程概预算 |
|
H |
|
|
|
|
M |
M |
|
钢结构设计 |
|
H |
|
M |
M |
|
|
|
|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 |
|
H |
|
|
|
|
M |
M |
|
路基路面工程 |
|
H |
M |
|
|
M |
|
|
|
桥梁基础工程 |
|
H |
M |
|
|
M |
|
|
|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
|
H |
M |
|
|
M |
|
|
|
桥梁工程 |
|
H |
M |
|
|
M |
|
|
|
公路工程概预算 |
|
H |
|
|
|
|
M |
M |
|
公路勘测设计 |
|
H |
M |
H |
|
|
|
|
|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 |
|
H |
|
|
|
|
M |
M |
|
《房屋建筑学基础》课程设计 |
|
H |
M |
H |
|
|
|
|
|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
|
H |
M |
H |
|
|
|
|
|
《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
|
H |
M |
H |
|
|
|
|
|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
|
H |
M |
H |
|
|
|
|
|
《桥梁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
|
H |
M |
H |
|
|
|
|
|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
|
H |
M |
H |
|
|
|
|
|
专业任选课 |
建筑工程CAD |
|
H |
|
|
M |
H |
|
|
|
工程招投标 |
M |
H |
|
|
|
|
|
|
M |
建筑工程识图与实务 |
|
H |
H |
|
|
|
|
M |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
|
H |
M |
|
|
M |
|
|
|
建筑业企业创办与资质申报 |
|
|
|
|
|
|
H |
M |
M |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急救 |
H |
|
|
|
|
|
M |
|
M |
无人机测绘技术 |
|
H |
H |
M |
|
H |
|
|
|
结构电算化 |
|
H |
|
H |
|
H |
|
|
|
实践 环节 |
必修课程 |
军事训练 |
H |
|
|
|
|
|
M |
|
M |
专业认知(土木工程) |
M |
H |
|
|
|
|
|
|
M |
《土木工程测量》实训 |
|
H |
|
H |
|
M |
|
|
|
工程地质实习 |
M |
H |
|
|
|
|
|
|
M |
专业生产实习 |
M |
H |
|
|
|
|
|
|
M |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
|
|
|
|
|
|
H |
M |
M |
劳动教育实践 |
H |
|
M |
M |
|
|
|
|
|
工程咨询与服务专业群综合实训 |
|
H |
|
M |
H |
|
|
|
|
材料力学试验 |
|
H |
M |
|
H |
M |
|
|
|
大学物理实验 |
|
|
M |
|
H |
M |
|
|
|
毕业实习 |
M |
H |
|
|
|
|
|
|
M |
毕业论文(设计) |
|
H |
M |
H |
|
M |
|
|
|
素质拓展课 |
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 |
就业、创业项目 |
|
|
|
|
|
|
H |
M |
M |
实践活动 |
H |
|
M |
|
|
|
|
M |
|
文化艺术和素质拓展竞赛 |
H |
|
M |
|
|
|
|
|
M |
劳动教育实践 |
H |
|
M |
|
|
|
|
|
M |
特色 课程 |
“外+”通识选修课 |
|
|
|
|
|
|
|
|
|
“外+” 专业任选课 |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 |
|
H |
|
|
|
M |
|
|
M |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 |
|
H |
|
|
|
M |
M |
|
|
国际工程施工索赔 |
|
|
H |
|
M |
|
|
M |
|
“外+” 素质拓展课 |
“国际嘉年华系列活动” |
M |
|
|
H |
|
|
|
|
M |
“信息技术+”通识选修课 |
|
|
|
|
H |
H |
|
M |
|
“信息技术+”专业任选课 |
BIM项目管理 |
|
H |
|
H |
M |
|
|
|
|
BIM机电设计 |
|
H |
|
|
|
H |
M |
|
|
“信息技术+”素质拓展课 |
信息技术类竞赛、学术讲座、考证等活动 |
|
H |
|
M |
|
H |
|
|
|
四、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为6年。
授予学位:学士
五、学分要求
学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 170 学分方能毕业。课程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素质拓展课、特色课程五大类别。
六、学分分配表
总学分 170 ,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分 26.76 %,选修课程占总学分 25.88 %。
课程类别 |
课程模块 |
学分 |
课程属性 |
其中 |
小计(占总学分比例) |
必修 |
选修 |
讲授学分 |
实验学分 |
实践学分 |
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必修课程 |
50 |
50 |
|
43.5 |
4.5 |
2 |
29.41% |
通识选修课程 |
4 |
|
4 |
4 |
|
|
2.35% |
素质拓展 |
2 |
0.5 |
1.5 |
|
|
2 |
1.18% |
专业教育课程 (含专业群平台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41.5 |
41.5 |
|
40.5 |
1 |
|
24.41% |
专业核心课程 |
14.5 |
14.5 |
|
9 |
5.5 |
|
8.53% |
专业方向课程 |
25.5 |
0 |
25.5 |
16 |
9.5 |
|
15.00% |
实践环节 |
毕业实习 |
1 |
1 |
|
|
|
1 |
0.59% |
毕业论文 |
7 |
7 |
|
|
|
7 |
4.12% |
其它集中实践课程 |
11.5 |
11.5 |
|
|
|
11.5 |
6.76% |
特色课程 (13学分) |
“外+” 通识选修课(4学分) |
4 |
|
4 |
4 |
|
|
2.35% |
“外+” 专业任选课(4学分) |
4 |
|
4 |
4 |
|
|
2.35% |
“外+” 素质拓展课 (0.5学分) |
0.5 |
|
0.5 |
|
|
0.5 |
0.29% |
“信息技术+”通识选修课(2学分) |
2 |
|
2 |
2 |
|
|
1.18% |
“信息技术+”专业任选课(2学分) |
2 |
|
2 |
1.5 |
0.5 |
|
1.18% |
“信息技术+”素质拓展课(0.5学分) |
0.5 |
|
0.5 |
|
|
0.5 |
0.29% |
合计 |
170 |
126 |
44 |
124.5 |
21 |
24.5 |
100% |
注:1.所有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在“外+”通识选修课、“外+”专业任选课模块须各修满4学分;
2.所有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在“信息技术+”通识选修课、“信息技术+”专业任选课模块须各修满2学分;
3.“外+”素质拓展课(0.5学分):是指学生参加学校“国际嘉年华系列活动”一次可 认定0.25学分;若获奖励,一次可认定0.5学分。
4.“信息技术+”素质拓展课(0.5学分):是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类竞赛、学术讲座、考证等活动一次可认定0.25学分;若获奖励或通过考证,一次可认定0.5学分。
5.学生“外+”素质拓展课和“信息技术+”素质拓展课均应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前完成。
八、职涯发展路线图


注:未进群专业无需填写专业群服务面向、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